隨著電子競技成為雅加達亞運會表演項目,到正式入亞。民眾逐漸認可,電子競技是一項運動。
在近兩年大型賽事中,我們頻頻看到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碰撞的火花。中國跳水金牌俠何沖就曾出席英雄聯盟十周年,并傳統體育運動員如何看待電競。
12月11日LPL全明星周末邀請到了傳統體育人參與榮耀日的年度頒獎盛典。在這一天我們看到了傳統體育與電子競技的更多碰撞。
騰訊體育NBA主持人美娜成為電競頒獎盛典的主持人,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與九球天后潘曉婷共同為電競選手頒獎。
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電子競技將會攜手傳統體育,將電子競技體育化與傳統體育數字化結合,碰撞出更多的火花。
科技為基礎,年輕人決定發展方向
當越來越多傳統體育前輩開始關注電競,當越來越多的體育冠軍在采訪中表示自己訓練之余也會打游戲時,電子競技的力量被肯定。
可權威機構與主流媒體眼中是如何認識電競、了解電競的,依舊是未解之謎。
在全明星周末夜中,體育人鄧亞萍老師給出了答案。奧林匹克是運動會,同時也是品牌,品牌想要長遠發展,必須要考慮到商業價值。
對于體育來說,需要和年輕人保持密切溝通,掌握當下年輕人的喜好,了解新興運動的誕生。
于國際奧組委而言,需要通過將新的項目納入奧運會中,吸引年輕人,讓年輕人加入到奧運會中,保證品牌的持續發展。
對組織者而言,亞運會和奧運會的標準是一致的:源源不斷的增設年輕人喜歡的項目,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參與并加入到賽事中,保持賽事的活力。
在這一宗旨引導下,任何一項年輕人喜歡的項目,都可能加入到大型賽事中。在今天我們等到了電子競技正式入亞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它可能成為奧運會的項目。
鄧亞萍告訴競核:年輕人代表著未來,年輕人代表著潮流,年輕人代表著時尚。
正是因為年輕人的熱愛,作為體育研究人,很難不去注意電子競技。
和傳統體育不同的是,電子競技是一個時代屬性很強的產物。在當今社會,互聯網與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,沒有人能夠離開智能手機、脫離互聯網生活。
科技已經在多方面影響人們的生活,自然而然就會涉及到娛樂方面。即使作為運動員,在訓練之余也會聽音樂、玩游戲。
當鄧亞萍尚在國家隊時,訓練之余《俄羅斯方塊》成為大家休閑娛樂的最愛。到如今奧運冠軍楊倩、朱雪瑩訓練之余手游開黑娛樂。
一切事物誕生的本身都是由于需求,正是因為人類需要娛樂,在時代背景下誕生了電子游戲。
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,逐漸加強對抗性,電子競技得以萌芽。
或許隨著科技發展,有朝一日元宇宙成為現實,將會有新的娛樂方式產生,也將會締造新的運動。
明確邊界,休閑娛樂不等于電子競技
很多人對于電競的誤解來自于娛樂和競技之間標準的把握。
從家長角度出發,沒有家長反對孩子在課余時間有娛樂活動;亦沒有家長反對孩子選擇利用自身的天賦,成為一名職業選手,追逐冠軍夢。
打職業意味著他們在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外,還要忍受長期、枯燥的訓練。這是一條非常艱苦的路。此前有俱樂部曾舉辦過青訓模擬訓練營,讓有著職業夢的年輕人沉浸體驗職業選手的生活。
開營不過短短三天,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十不足一。
不論是傳統體育還是電子競技,運動員生活相比普通人,都是枯燥且艱辛的。
在電競發展的過程中,需要強調休閑娛樂與游戲成癮之間的差別;亦需要明確普通玩家和職業選手之間的差異。
當EDG帶來如此大的熱度時,作為電競人在自豪電競發展的同時,也面臨著重大的考驗。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電競賽事,關注電子競技選手,隨著影響力的擴大,電競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大。在打造更多精彩賽事的同時,賽事主辦方需要對年輕人有著正確的價值導向。
賽事舉辦過程中需要傳播體育正能力精神,完成正向價值文化出海。在2021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中,主持人夏安的三語主持采訪,讓全球觀眾看到了中國新一代電競人的能力,看到了中國年輕人的精神。這就是電子競技能夠帶來的文化出海力量。
騰競體育聯席CEO金亦波告訴競核:有一位很知名的體育人曾說過,體育一定是非常好的東西。希望日后提及電競,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東西,這將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。
亞運會是機遇,同樣也是挑戰。從雅加達表演賽開始,電子競技對此已經進行了大量的鋪墊和準備。十年時間,讓電競擁有了更加完備的賽事體系,更加完善的選手保障制度與發展規劃。
在未來,電競將會為更多年輕人傳遞體育精神,協助傳統體育完成數字化的突破。
結語:
相較于傳統體育而言,電子競技資歷尚淺。鑒于電競擁有深厚的科技積淀及龐大的年輕人,讓電子競技擁有著無限可能。
質疑的聲音雖仍未停止,但時間會帶來答案。期待通過亞運會,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體育賽事中;也期待大眾對于電子競技有全新的認知。